安徽老年大学协会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工作 >> 专业工作委员会 >> 宣传工作委员会
霍邱老年大学老师、淮河泥塑传人田孝琴:“玩泥巴”40年
信息来源:转载于“新安晚报·安徽网”  发布时间:2021-07-22  查看人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7月20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霍邱县泥塑作品陈列馆,被一件件泥塑作品展现出的栩栩如生农耕生活场景震撼。这些作品来自淮河泥塑第三代传人田孝琴。

“我姓田,田地的田,最大爱好就是玩泥巴。”快言快语的霍邱女子田孝琴这样向记者介绍她自己。一名女子,爱上玩泥巴,有点不一般;这一玩就坚持了四十年,并玩出了全国大奖,这更不简单。

爱好:她就是为玩泥巴而生的

田孝琴,1967年出生于淮河岸边。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生长环境也比较原生态。在七八岁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田孝琴就开始跟着爷爷辈们玩泥巴。

“一开始感觉到很枯燥,也没感觉到有多大的前途。”田孝琴说,这条路充满了坎坷,她曾经放弃过很多次。长成大姑娘了,还可以偷偷摸摸玩。等结婚有了孩子之后,生活成本一下子高了很多。那时候泥塑没人赏识,卖不出去,也没有人来看,最多只能作为礼品送人。她这双玩泥巴的手,连家务都不会做。

由于生活所迫,田孝琴狠下心出去打工。换过很多工作,但始终不快乐。每天从厂子里下班,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田孝琴有天这样想,在她打工的工厂里,打工妹成千上万,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而如果她把淮河泥塑丢下了,可能后人就再也看不到这门古老的艺术了。感到肩上有重大使命的田孝琴为玩泥巴又找到了理由。于是,她把工作辞了,回家又开始了挖土、玩泥巴。

田孝琴说,自己的手干什么都不行,做饭家务都不会,但是对于玩泥巴非常执着。“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我一坐下来,手一碰到泥巴的时候,我的心里就静下来了,不管在任何的情况下,只要我一碰到泥巴,整个外界跟我都没关系了。”玩泥巴成为田孝琴的生活日常。

创作:素材大多取自身边生活

那么创作的素材从哪里来呢?作为一个生长于淮河岸边的女子,田孝琴认真观察身边的粗犷汉子和淳朴女子,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转化成一件件大智若愚的作品,把淮河流域农村生活场景,定格在一件件泥塑作品中。

有一件《隔辈亲》的作品,一名老人和一名孩子都端着碗,老人夹菜给孩子,孩子张嘴来接。老人拱起的脊梁和根根肋骨在高超的手法下细节毕显,而孩子的脸上童真的笑容亦活灵活现,更将岁月的侵蚀和温情的瞬间并为一处。惟妙惟肖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作品粗粝的线条富有张力。让观者不由会心一笑,并在心底泛出一点点感动和淡淡的心酸。

在泥塑作品陈列馆中,这样充满着浓浓烟火味作品比比皆是。身边的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田孝琴的手中,无论是池塘、村庄、草木,还是耕作的中年壮汉、嬉闹的孩童、树荫纳凉的老者,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都被赋予一种乡野的淳朴与温情,仿佛就是家乡的味道,又给人一种“误入桃花源”之感。

 

田孝琴的眼睛就像X光,只要看到什么都能创作出来,“给我一个题材,给我一个名字,我就能把那一系列逐个做出来”,她非常自信地说。疫情期间她创作了《誓言》、《我的爸爸》等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传承:玩泥巴技艺有了接班人

田孝琴的泥塑渐渐有了一些名气。有一次,霍邱县老年大学校长来田孝琴工作室参观感觉很震撼,就邀请田孝琴到老年大学去开泥塑课。“去教人玩泥巴,有人愿意学吗?”田孝琴心里有点打鼓。没想到,泥塑课大受欢迎。“很多学员说,田老师的泥塑课他们一堂课都舍不得缺课。”此外,田孝琴还在中小学学校开了不少课。”

玩泥巴的正规名字叫“淮河泥塑” ,制作的过程其实很繁琐,要经过选土、搓揉、熟醒、制坯、粗塑、雕琢、晾干、细磨、着色、整饰等十多项工艺流程。半个月完成一件作品,这是最起码需要的时间。她觉得,在和学员接触的过程中,田孝琴也能找到很多题材,大家都在一起创造,非常专注,玩得也很开心。

作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孝琴表示她非常高兴能在自己的手中把这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她高兴的是,在她的耳濡目染下,现在女儿和外甥女都在学跟在她后面学泥塑。

从最初的执着到现在的痴迷,田孝琴说,从手中的泥巴中,她得到了很多快乐和成就感,她还要继续玩下去。

夏冬月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 [备案号:皖ICP备18001056号-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299号  电话:0551-62953702
技术支持:合肥深拓软件
 
Produced By STCMS PublishDate:2024-01-09 08: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