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下午卫塘社区周阿姨手工坊里,传出阵阵温暖的笑语。这里没有高深的讲座,也没有紧张的节奏,有的只是一团团五彩斑斓的毛线,几根灵巧的钩针,和一群围坐在一起、神情专注的美丽女性。站在她们中间,耐心讲解、俯身示范的,是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周阿姨。这个由她名字命名的公益手工工作坊,正悄然成为连接邻里、传递技能与温暖的“社区绿洲”。

周阿姨是卫塘社区老年学校秧歌班的一名“资深”学员。退休后,她并未让自己的生活闲下来,在老年学校她重拾毛线钩织的老手艺,让编织成为社区妇女的新事业,让她们的再就业在指尖找到了转机。从最初简单地钩针作品,到如今能制作精美的玩偶、背包甚至艺术品,钩织不仅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更让她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愿望:“我一个人会了,只能温暖一个小家。要是能让更多姐妹学会这门手艺,说不定能帮到她们。”

这个愿望,很快落地生根。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社区老年学校精心安排,今日周阿姨手工工作坊正式开课。她的学生,大多是辖区内的中青年女性,其中不少是希望提升自我、寻求就业出路的全职妈妈。课程完全免费,社区购买材料,周阿姨还将复杂的钩针技巧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快速上手。

“起初只是想学个新技艺解闷,没想到周阿姨教的不仅是技术,更给了我们信心。”学员陈姐感慨道。她因照顾家庭中断了工作,面临再就业时充满焦虑。在工作坊,她不仅钩出了人生第一个小作品,未来陈姐将尝试把作品放到线上平台售卖,获得一定的收入。”感觉自己又重新‘有用’了,这种价值感比赚钱更珍贵。”

周阿姨手工工作坊不仅仅是一个传授手工技能的课堂,更是一个“老有所为”与“困有所助”完美结合的实践平台。周阿姨这样的银发长者,将毕生积累的耐心、细致与公益热情,通过一针一线倾囊相授,实现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再创造;而年轻的学员们,则在这里获得了可迁移的手工技能、灵活就业的可能性,以及一个强有力的社区支持网络。

“我教她们手艺,她们给我的晚年生活注入了满满的活力。”周阿姨看着满屋认真学习的“学生们”,眼里满是欣慰,“看着作品从她们手中诞生,看到她们因为一点进步而露出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幸福。我们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温暖、去照亮他人。”
工作坊的成果远不止于作品。今后,学员们的优秀作品可通过社区义卖、线上微店等渠道进行展示和销售,所得部分反哺工作坊,部分用于帮扶社区困难家庭,形成了“学习—创作—收益—公益”的良性循环。
夕阳无限好,银龄亦生辉。周阿姨手工工作坊,就像那团柔软的毛线,以其特有的韧性、温度与包容,将社区的个体紧密联结,共同编织着一幅关于技能传承、女性赋能与邻里守望的动人画卷。在这里,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承载着故事,每一次穿针引线都传递着希望,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深刻内涵,为构建全龄友好、充满活力的社区生活,提供了温暖而有力的“银龄”答案。
卫塘社区老年学校 供稿